我要從天上給你們降下食物
讀經一:出十六1-5, 9-15
1 以色列子民全會眾從厄林起程,來到厄林和西乃之間的欣曠野,時在離埃及後第二月第十五日。
2 以色列子民全會眾在曠野裡都抱怨梅瑟和亞郎。
3 以色列子民向他們說:「巴不得我們在埃及國坐在肉鍋旁,有食物吃飽的時候,死在上主的手中!你們領我們到這曠野裡來,是想叫這全會眾餓死啊!」
4 上主向梅瑟說:「看,我要從天上給你們降下食物,百姓要每天出去收歛當日所需要的,為試探他們是否遵行我的法律。
5 但到第六天,他們準備帶回來的食物要比每天多一倍。」 …
9 梅瑟向亞郎說:「你向以色列子民全會眾說:你們應走到上主前,因為他聽見了你們的怨言。」
10 亞郎正向以色列子民全會眾說話的時候,他們轉面朝向曠野,看見上主的榮耀顯現在雲彩中。
11 那時上主向梅瑟說:
12 「我聽見了以色列子民的怨言。你給他們說:黃昏的時候你們要有肉吃,早晨要有食物吃飽,這樣你們就知道,我是上主,你們的天主。」
13 到了晚上,有鵪鶉飛來,遮蓋了營幕;到了早晨,營幕四周落了一層露水。
14 露水昇化之後,在曠野的地面上,留下稀薄的碎屑,稀薄得好像地上的霜。
15 以色列子民一見,就彼此問說:「這是什麼?」原來他們不知道這是什麼。梅瑟告訴他們說:「這是上主賜給你們吃的食物。
釋義
在以色列的歷史中,有一個長遠而不斷重複的傳統,就是「抱怨」。他們一離開埃及,當發現法郎率領軍隊追趕他們的時候,就立刻開始了這個傳統(出十四11-12)。在天主以大能帶領他們越過紅海的三天後,他們又開始抱怨(出十五24),因為他們沒有水喝;在第二個月的第十五天,他們又抱怨沒有東西吃,而懷念在埃及肉鍋旁的生活(出十六2)。「抱怨」並不僅僅是哭求援助,而是包含著指責埋怨天主的意思。令人驚訝的是,天主俯聽了他們的抱怨,有如一個虔誠團體的祈禱一般。這個天降神糧的奇蹟和一個大自然的情況連結在一起。直到今天,在西乃半島的貧窮人仍然收集並且食用「瑪納」;但是正常情況之下,像離開埃及那麼大的人數是不可能倚靠瑪納生活的。
耶穌在葛法翁說明自己才是真實的瑪納、生活的食糧。當時的聽眾也因此而抱怨(竊竊私語;參閱:若六32-52)。只有相信天主的話的人,才能夠靠著耶穌所許諾的生命之糧(祂自己)而生活。聖言成了血肉,成為我們的日用食糧,使我們能夠走過生命的曠野路途,達到天國。
它就結了一百倍的果實
福音:瑪十三1-9 線上播放
1 在那一天,耶穌從家裡出來,坐在海邊上,
2 有許多群眾集合到他跟前,他只得上船坐下,群眾都站在岸上。
3 他就用比喻給他們講論了許多事說:「看,有個撒種的出去撒種;
4 他撒種的時候,有的落在路旁,飛鳥來把它吃了。
5 有的落在石頭地裡,那裡沒有多少土壤,因為所有的土壤不深,即刻發了芽;
6 但太陽一出來,就被曬焦;又因為沒有根,就枯乾了。
7 有的落在荊棘中,荊棘長起來,便把它們窒息了。
8 有的落在好地裡,就結了實:有一百倍的,有六十倍的,有三十倍的。
9 有耳的,聽罷!」
釋義
《瑪竇福音》第十三章蒐集了耶穌所講的七個比喻,是這部福音中第三個言論的段落。這些比喻所談論的都是天主的國,用瑪竇的語言就是「天國的比喻」。對那些「有耳的」人,比喻啟示這些奧秘的內容;不論對沒受過教育的小人物或對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,比喻是一樣地容易、也一樣地難以理解。真正的問題是,聆聽的人(我)是否能在比喻中發現,這比喻和我有什麼關係,或天主直接對我說了什麼。因為在每一個比喻中,所談論的都是針對我的,都是關於天主和祂的國度的。
第一個比喻(3-9)談論撒種者、撒下的種子、土地、果實,但是也講述石頭地、烤焦種子的烈日、啄食穀種的飛鳥、纏繞並窒息種子的荊棘。稍後在18-23節的內容中是這個比喻的解釋,但是這解釋只提供給門徒們,他們已經瞭解了比喻。當時的人們都疑惑著,為什麼人們不接受耶穌的訊息?耶穌的使命究竟有沒有未來?比喻對這些問題給門徒們提供了解答:福音已經到來,無論外在的情況看來多麼的不利,福音終將落在好田地裡,並因而產生豐碩的果實。
Podcast: Play in new window | Download
還沒有評論
留 下 一 個 評 論 Cance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