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每日講道

20221204 將臨期第二主日 林思川神父

洗者若翰 【福音:瑪三1-12】

1那時,洗者若翰出現在猶太曠野宣講說:
2「你們悔改吧!因為天國臨近了。」
3這人便是那藉依撒依亞先知所預言的:「在曠野裡有呼號者的聲音:你們該當預備上主的道路,修直他的途徑。」
4這若翰穿著駱駝毛做的衣服,腰間束著皮帶,他的食物是蝗蟲和野蜜。
5那時,耶路撒冷、全猶太以及全約但河一帶的人,都出來到他那裏去,
6承認自己的罪過,並在約但河裏受他的洗。
7他見到許多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來受他的洗,就對他們說:「毒蛇的種類! 誰指教你們逃避那即將來臨的忿怒?
8那麼,就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實吧!
9你們自己不要思念說:我們有亞巴郎為父。我給你們說:天主能從這些石頭給亞巴郎興起子孫來。
10斧子已放在樹根上了,凡不結好果子的樹,必被砍倒,投入火中。
11我固然用水洗你們,為使你們悔改;但在我以後要來的那一位,比我更強,我連提他的鞋也不配,他要以聖神及火洗你們。
12他的簸箕已在他手中,他要揚淨自己的禾場,將他的麥粒收入倉內,至於糠秕,卻要用不滅的火焚燒。

【經文脈絡】

馬爾谷所敘述的「耶穌基督的福音」(谷一1)由耶穌受洗開始,直到祂的復活為止。瑪竇福音則在頭兩章講述「耶穌的童年故事」,由第三章開始基本上便跟隨馬爾谷福音的時間和地理的結構,首先敘述若翰洗者的出現(瑪三1-12),接著便是耶穌出現(瑪三13~四16)及祂的公開生活(瑪四17起)。

這個主日的福音便是有關若翰洗者的敘述,就內容而言還可細分為三小段:若翰的出現(瑪三1-6)、若翰的宣講(瑪三7-10)以及預報默西亞的來臨(瑪三11-12)。

洗者若翰的出現

大概於耶穌後27 或28 年左右,若翰開始在猶太曠野公開宣講。所謂「猶太曠野」,是指約旦河南端注入死海附近區域,這個地方多岩石峭壁相當荒涼,距離著名的谷木蘭團體的聚集處不遠。很可能若翰最初曾參加過這個團體,卻由於意識到自己獨特的召叫,便離開谷木蘭團體,轉而向以色列所有人民宣講。

若翰宣講的基本訊息

瑪竇福音中若翰的宣講和耶穌相同:「你們悔改吧!因為天國臨近了。」(參閱:瑪四17)他要求群眾悔改,意思就是離開他們直到如今的一切罪過(6),開始度一個結出「與悔改相稱果實」的生活(8)。

曠野中的呼號者

瑪竇引用依四十3的經文:「在曠野裡有呼號者的聲音:你們該當預備上主的道路,修直他的途徑。」說明若翰就是那位「曠野中的呼號者」。曠野對於猶太民族而言,具有多重特殊的意義:曠野是特別接近天主和祈禱的地方,也是對抗各種誘惑考驗的處所(瑪四1),更是喚起以色列子民回憶在曠野流徙,得到特別救援的恩寵時期。

若翰的生活方式

若翰的服裝使人想起「身穿皮毛衣,腰束皮帶」的先知厄里亞(列下一8);他以「蝗蟲和野蜜」作為飲食,顯示他在曠野中的生活情況相當刻苦(參閱:瑪十一18)。當時之人由他的生活方式和他的宣講認出,他是天主在末世派來的先知(瑪十一7-10);在基督徒的眼光中,若翰則是再來到人間(瑪十一10),為默西亞準備道路的先知厄里亞(瑪十七12-13)。

若翰的洗禮

這位巡迴的宣講者造成轟動,以致於「耶路撒冷、全猶太以及全約旦河一帶的人,都出來到他那裡去,承認自己的罪過,並在約旦河裡受他的洗。」(5-6)若翰所施行的洗禮和當時盛行的「洗禮運動」相較,具有四個特色:一次性、由施洗者授與、宣講懲罰性的審判、要求承認罪過。

這個洗禮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:受洗之人必須完全浸入約旦河水之中,象徵洗除罪過,然而必須透過承認罪過,表達真正的「悔改」,才能成為使人逃脫天主憤怒之火的有效行動。不過,若翰的洗禮並不是基督信仰中的「聖事」。

虛偽的猶太領導階層

瑪竇將若翰的宣講表達為責斥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的言論,若翰稱他們是「毒蛇的種類」!這樣極度嚴厲刺耳的言語,在天主憤怒的審判即將來臨的背景之下,是可以理解的。此外,瑪二一25-32 的經文顯示,其實當時的猶太領導階層並不相信若翰的洗禮,因此他們前來受洗的行動是虛偽的,應該受到責難。

悔改是得救的先決條件

若翰有關悔改的教導基本上是根據先知們的宣講(參閱:亞五23-24;岳二12-13;依一10-17 ),他的洗禮要求人們「結出和悔改相稱的果實」,悔改是相當嚴肅的,必須呈現在外在行動上,只有真正的悔改者才能得到救援。

身份血統無足輕重

以色列人一向以身為亞巴郎的後裔,以及帶有割損的記號引以為傲(參閱:若八33;羅四11),他們甚至認為即使他們是罪人,但由於亞巴郎的功勞,使具有他們這樣血統和身份的人必定得救(出四24-26)。若翰徹底地顛覆這個信念,宣稱「天主能從石頭給亞巴郎興起子孫來」,祂能夠隨意建立一個「新以色列子民」,這個身份正是耶穌復活後基督徒對自己的認識。

審判即將發生

由於若翰確信天主的審判即將實現,因此強調要立刻和過去完全斷絕:「斧子已放在樹根上了,凡不結好果子的樹,必被砍倒,投入火中。」(10)「火」是天主憤怒和審判的象徵(詠五十3-4,七九5);然而,真實悔改接受洗禮的人便能逃離懲罰,獲得救援。 

「更強者」

在嚴厲的審判宣講後,若翰改變了音調,預告一位「更強者」將來到。若翰完全退隱在這位更強者之後,自認為連替他做最微賤的工作也不配。他們二者之間的區別首先表達在不同的「洗禮」中:若翰只是「在水中」施行洗禮,那位更強者將以「聖神和火」施洗。「火」和「水」是對立的圖像,不論舊約或新約都多次以火來象徵天主的審判(參閱:亞一4;則二二17-22;路十二49;格前三13-15);而「聖神」大概是後期基督徒加入於若翰之口,表達那位更強者將賦予得救的人恩寵。

「末世」近在眼前

審判的意思就是決定性地區分善人和惡人(參閱:瑪十三40-43,二五32-33),若翰在此又運用了另一個象徵:分別麥粒和糠秕的簸箕:好的麥粒將透過簸箕掉落地面,而無用的糠秕則將被風吹散。由於「更強者」已把簸箕拿在手中,準備揚盡禾場,說明末世的來臨已迫在眉睫。

【綜合反省】

若翰出現於一個特殊的時代,從年輕時便在曠野中生活,人們都稱呼他為「施洗者」。他呼籲人們立刻悔改,以期待避免天主懲罰性的審判。對今日的基督徒而言,若翰的訊息並未喪失其重要性。我們在復活的信仰中,看出若翰是耶穌的前驅(瑪三11-12),再次來到的厄里亞(瑪十七12),以及降生世界的天主子的見證(若一6-8、15)。我們期待耶穌基督再來,更該立刻悔改,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實及應有的態度。

Comments to: 20221204 將臨期第二主日 林思川神父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